“青年掛面”正青春
如今,在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,一場圍繞“青年掛面”小作坊的革新行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。
“青年掛面”產自當地青年鎮,在周邊小有名氣。為升級發展這項傳統產業,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推動制定“青年掛面”團體標準,并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,奏響鄉村全面振興新樂章。
面對挑戰,積極謀變
青年鎮歷史悠久,擁有5項市、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黃氏掛面技藝名列其中。這座古老的城鎮制作掛面的歷史有近百年,掛面傳統制作工藝歷經數代傳承不息。
現階段,青年鎮掛面產業已頗具規模,16家掛面小作坊聚集形成當地支柱產業,生產的掛面憑借獨特風味,暢銷重慶主城、南川、綦江、桐梓等地。
然而,伴隨消費升級和競爭加劇,青年鎮掛面產業的發展迎來不小挑戰。更棘手的是,隨著行業標準《花色掛面》(SB/T 3213—1992)于2016年1月1日廢止,青年鎮花色掛面的生產陷入無標可依的困境。
于是,突破瓶頸、謀求變革,主動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、制定適用的標準成為青年鎮掛面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標準引領,闊步前行
為助力青年鎮破解掛面產業發展難題,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主動出擊,聯合重慶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及技術專家團隊,精心制定并發布“青年掛面”團體標準(T/ CQCA 026—2025),詳細規定“青年掛面”的術語和定義、原輔料、基本要求、質量要求、檢驗規則、標簽等內容。
同時,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印發《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“車間凈化”行動實施方案》,依據“青年掛面”團體標準,以“打表推進、逐戶驗收”的方式,對小作坊開展嚴格督導檢查,助力小作坊將團體標準融入日常生產過程,力求實現“一作坊一整改、一作坊一提升”。如今,青年鎮超過50%的小作坊已完成整改,曾經簡陋的生產環境煥然一新,設施設備全面升級。
萬盛經開區出水吼面條加工廠便是這場變革的受益者。曾經,設備老化、生產環境簡陋、產品品質不穩定等問題如同沉重的枷鎖,束縛著工廠的發展,市場銷量停滯不前,經營一度陷入困境。在關鍵時刻,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干部主動上門,深入調研生產難題,還邀請專家到現場,結合工廠實際情況量身定制改進方案,耐心為員工講解標準要求。
“真是多虧了市場監管局的幫扶,讓我們明白只有按標準生產,才能做出好產品。現在,我們訂單越來越多,員工收入也提高了。對未來,我們充滿了信心!”出水吼面條加工廠負責人羅玉旗感慨道。
黨建賦能,升級產業
67歲的趙福先經營手工掛面坊已有40余載。面對時代變化,老人難免感到局促和茫然。
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黨員干部楊斌了解到趙大爺的難處后,多次上門拜訪,耐心為他講解標準生產的好處:“趙大爺,您這手藝可是青年鎮的寶貝,咱們得讓這寶貝在更好的環境里發光發熱。按照標準來生產,您的掛面就能做得更精致、賣得更好。”
在市場監管干部的引導下,趙大爺轉變思想,積極投身作坊改造,原本昏暗潮濕的作坊被重新粉刷,通風和照明設備一應俱全。如今,趙大爺的掛面生意越來越紅火,原本只能在周邊鄰里間售賣的掛面,現在通過電商平臺遠銷全國各地。
“全區的黨員干部在實際行動中,以身作則,引導小作坊在原料采購、生產流程上嚴格把關,提升產品品質,及時幫助小作坊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,以‘黨建+’模式,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‘紅色動力’!”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、局長蔣攀告訴記者,3月底,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聯合青年鎮人民政府,組織召開了“青年掛面”團體標準宣貫暨掛面生產加工小作坊提檔升級工作推進會。
這場以“黨建引領 標準賦能”為主題的推進會,構建起“黨員結對幫扶+標準宣貫培訓”雙輪驅動模式,為掛面小作坊的標準化、產業化轉型按下了“加速鍵”。接下來,萬盛經開區還將緊密圍繞“黨建引領 標準賦能”理念,借鑒重慶小面的成功品牌經驗,構建從原料供應、生產加工到市場銷售的全鏈條標準體系,全力打造“青年掛面”區域品牌,讓“青年掛面”走出萬盛,走向全國。
清晨的陽光灑滿掛面晾曬場,也照進了掛面手藝人的心底。夜幕降臨,電商平臺上“青年掛面”的銷售熱潮正勁。萬盛經開區市場監管局以黨建為魂、監管為盾、服務為劍,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屬于掛面產業的蛻變故事。
- 北京智能餐飲經營許可備案超300個點位(2025-05-09)
- 安徽宣城“三辦三新”賦能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改革(2025-05-09)
- 寧夏開展信用修復服務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(2025-05-09)
- 廣西北海首批“八桂食安”機器人志愿者上崗(2025-05-09)
- 以知識產權強區建設推動“四鏈融合”福州高新區突出知識產權示范引領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…(2025-05-08)